大同博物馆(一):魏都平城
★★★大同博物馆概况
现在的大博,是新馆。2014年12月31日,大同市博物馆御东新馆正式建成开馆,开门迎客,截止目前,位列山西全省最大的市级博物馆,现为国家二级博物馆。旧馆原来设在大同华严寺里。

新大博距离市区较远,周边设施不完善,而且这里没有免费热水,所以一定要带足食物和热水。其余没毛病,干净、整洁,人也不是特别多。




其中“魏都平城”、“辽金西京”、“沧桑代地”是主要展厅,其余可看的内容不多,一般仔细看3-5个小时够了。




▲《北魏贵胄出行图》中段有护卫、仪仗、伎乐、杂耍以及贵胄车马。







▲带有巨幅壁画和牛车以及头上有参商两曜斗西东的众多星宿,使得大博因此具有很高的辨识度。
★★★“魏都平城”专题展览
看大博,主要就看这个展览。一说大同,稍有历史常识的人首先就想到北魏。观这个主题展,让我们穿越时空一下子到1500多年前的北魏,了解北魏也慢慢解读大同这座城。

该展览由于内容较多,分为两个展厅,全部在二层。


一、盛乐时代

二、京都平城





值得一提的是,北魏的铺首衔环形象,给了我们很大的视觉震撼。因为其形象打破了我们看惯了的明清铺首一律呈狮子头形象的桎梏






铺首、瓦当这类精美的北魏雕塑,在大同市区内的北魏明堂博物馆里有大量展出,对此感兴趣者,看完大博回市区的路上就可以去明堂看看。



司马金龙墓漆屏风画,可是“明星”,对央视“国家宝藏”感兴趣的朋友一定知道。大博展出的是复制品,因为原件让山西博物院拿去了。







提起司马金龙墓,除了漆屏风画大大有名外,还有不得不看的就是司马金龙墓俑群。如果看完大博,仅能记住一件文物的话,那估计就是它了。因为太震撼。

司马金龙墓俑群,这组俑群出土于司马金龙墓,该墓于1965年发现于大同市石家寨村。这支威武雄壮的军团就是北魏军阵的缩影。队伍分为导骑、骑马仪卫俑、步行仪卫俑、步行戎装俑、侍从俑和甲骑具装俑等。士兵头戴兜鍪dōu móu或鸡冠风帽,左手勒缰,右手平举兵器,整装待发,威风凛然。

司马金龙墓出土文物中的武士俑、骑马武士俑共计210件,占陶俑总数的56%,陶马也占了相当比例。陶俑基本都穿着便于骑战的胡服,是汉文化和游牧文化相融合的产物。


下面展出的就是文明太后墓出土的一些文物了。



看看下面为文明太后陪葬的各类釉陶俑,不难看出送葬人之贴心,什么都给备下了,连井都有。

釉陶灶(1)、釉陶烧灶俑(2)、釉陶井旁俑(3)、釉陶井(4)、釉陶碓duì(5)、釉陶踏碓duì俑(6)
碓duì,木石做成的捣米器具。


三、丝路遗珍









我国的玻璃制造,在清康熙以前始终都落后于西方。康熙皇帝在位时,非常喜欢西洋科学那套玩意儿,觉得玻璃这东西是个好东西,于是让宫廷里的匠人们跟传教士学习玻璃制造技术,技术越来越成熟,这才逐渐呈现出较高水平的作品。















随葬陶俑中驴可不多见。看样子跟现在的驴有很大不同,估计应该是西域的驴,现在可能绝种了。






四、胡风汉韵


祍rèn古同“衽”,指衣襟。左衽,即前襟向左, 右衽,即前襟向右。


从这些石器和陶俑不难看出,随葬俑的内容非常细,涉及方方面面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五、丧葬习俗










宋绍祖夫妇墓俑群,这组俑群2000年在雁北师院工地宋绍祖夫妇墓出土,是墓主人出行仪仗队列的再现。整个队列有骑马武士俑、甲骑具装俑、仪仗俑、披铠步兵俑、牛、马、牛车等。以墓主人乘坐的华美牛车为中心,武士俑与先导车前引,重骑兵与鞍马殿后,组成了一支声势浩大的出行队伍。






这组陶器均出土于大同地区北魏墓葬。器物成型主要为泥条盘筑和轮制。造型优美、别致。有盘口壶、平沿壶、侈口壶、矮领罐、盘口罐、平沿罐等。纹饰丰富,有忍冬纹、戳刺纹、水波纹、弦纹、暗划纹、联珠纹等集中体现该时期生活的丰富多彩。

此处还可以通过电子屏幕查看,各种陶器的样貌。





壁雍砚,是我们祖先的一种优秀的设计。砚面居中,研堂与墨池相连,砚台高高隆起,砚台四周留有深槽储水,以便书画家润笔蘸墨之用,显示出它的实用功能。砚的下部用为数众多的珠足承托,足部明显突出,往往还有纹饰。辟雍砚的造型独特,显示出制作者的独具匠心。





阅读剩余
版权声明:
作者:pu
链接:https://www.lwsart.com/archives/13313.html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